2021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002

 

 

 

泉纺院综2021〕49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教质量年度报告

2021年12月

 

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院认真贯彻实施《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为地方纺织服装产业经济服务这个中心,着力学院内涵发展,狠抓特色办学,确保校园安定稳定。一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又有新的提高,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我院基本情况

我院是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举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职业院校。学院地处福建省泉州石狮市。学院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7.0269万㎡ 学院以“特色化办学、规范化管理、为地方经济服务、让每个学子成才”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同、国际能交流”的高素质人才为办学目标,紧贴市场需求,设立了纺织与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现代管理与服务学院、教育学院、商贸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翔宇航空学院、应急救援产业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9个二级学院。开设了轻工纺织、文化艺术、财经商贸、交通运输、公共管理与服务、电子商务、医药护理等9个大类31个专业。目前在校学生4575人。学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品牌亮校”的发展战略注重内涵建设,2021年学校获得“服装设计与工艺”高水平高职专业群A类立项建设单位

二、本学年度教学工作

(一)加强内涵特色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依据国务院、福建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立足本院实际,以“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项目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省级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和产教融合专业示范点为基础,依托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和海西社会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紧缺专业资源优势,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特色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1.探索与实践“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新课程教学模式,引进企业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创建适应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创建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境;创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涵盖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视频教程、学习任务方案、习题库、练习操作平台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已建成服装设计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纺织服装专业群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1个,力争再建成2-3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2.坚持特色发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区域产业升级急需的纺织服装类及相关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项目——服装设计与工艺高水平专业群和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项目——纺织服装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纺织服装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根据《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适应福建省和泉州市纺织服装主导产业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绿色化生产方式向高端发展的趋势,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建引领,完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围绕对接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依据新专业目录内涵,改造提升群内专业,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开放共享的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纺织服装类专业特色的校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培养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五年建设期内,使服装设计工艺专业群能够引领福建省纺织服装类专业高职教育改革,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建成纺织服装类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全方位融合的人才培养高地的具有泉纺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

3.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本年度共有百余人次获奖。其中,在福建省2021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朱子沫晗、徐艳萍获得“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二等奖,邱舒琪、田欣获得“导游服务”赛项三等奖2项,姚芳获得艺术专业技能(中国舞表演)赛项三等奖,蔡于情获得“英语口语(非英语组)”赛项三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大赛中,徐艳萍获得三等奖;在2020-2021年全国啦啦操联赛(连城站)中,谢玉荷、林珍可等获得俱乐部青年组—舞蹈啦啦操示范套路(第二套)第一名,林珍可、谢莹获得俱乐部青年组—舞蹈啦啦操双人街舞自选动作第二名;在“云驴通杯”第十二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邱舒琪、田欣获得高等院校组普通话导游服务三等奖2项;在2021年福建省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中,张思婷、林雄、蔡院、李强、黄欣雨等获得团体二等奖、轻武器分解结合科目二等奖、单兵战术基础科目二等奖、手榴弹定点投掷科目三等奖、战场医疗救护科目一等奖、识图用图科目三等奖;在第十五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施晨辉、陈丹妮、邱桂丹、张淑怡、许耀贵等获得三等奖5项等。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试。学院成立“产学研处”和继续教育学院,负责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包括实用英语交际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界面设计、人物化妆造型、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运动营养咨询与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药品购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餐饮服务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Python程序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社区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等16证书试点,同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服装版型技术、服装缝纫、纺织面料成分检测、形象设计师、电子商务运营推广、图形图像处理(PS)、导游证、会计电算化、办公软件应用(高级)、鞋面车缝、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物流师等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本年度参加考证的师生超过2000人次2021届毕业生双证率超过93%。

5.积极组织校内技能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如,第十届“泉纺杯”服装设计大赛,这次活动汇聚了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二套优秀作品同台竞艺。学生的设计作品大胆、创新、时尚,无论是在款式还是在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充分展现出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流行元素、材料、款式等多个方面,反映出当下多元化、网络化的时代特色,勾画出当代大学生极其活跃、极富创新意识的思维,极具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

围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我院持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扎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及“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各项工作,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1.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作为福建省“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先后与石狮市华迪服饰有限公司、三福(中国)集团-佳福(福建)染整有限公司、石狮市荣誉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厦门鑫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石狮市华宝集团有限公司、石狮禾宝纺织有限公司、福建金苑服饰有限公司、蔡美月(厦门)服饰设计有限公司、石狮市富莲服装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双主体协同育人,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获得了福建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共有纺织服装类“捆绑式现代学徒制”试点、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等3个项目获批为省级试点项目。目前,试点工作已经经过了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合作企业量身打造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学习就业的无缝对接,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行“9个1”工作机制,即签订1份“校企生”三方协议书,落实1套与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保障体系,建立1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建立1个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建立1套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1套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成1个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平台”,建成1支现代学徒制“专兼职教学团队”,抓好1项教育工作当前,在校生有679纳入试点范围。

2.“二元制” 改革试点项目

2016年2月2日教育厅办公室印发了《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职成〔2016〕10号)。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工作基础成功经验学校积极主动落实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我校“二元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年多了,试点班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比较顺畅,成效明显,获2018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校生总人数达到2082人。

学校在与凤竹集团、信泰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一企一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常年性、融合型的工学交替,突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比例;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学校骨干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与能工巧匠及国内知名高校专家、 教授三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改变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突出行业导师责任,在行业协会及企业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学生(学徒)的导师,负责学生(员工)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原则上专业实践课程全部在企业完成。

归结起来,我们采取做法就是:立足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求,严格落实文件精神,践行“七个二元”,确保“二元制”改革试点工作不走样,不偏离,全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提升科技研发水平,搭建平台,服务社会

近年来,我省传统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近几年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重点产业投资导向的通知中都明确将纺织服装产业列在其中,以强化投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并加快培育竞争优势明显的海峡西岸产业集群。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设计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及节能、环保等要求,已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不可回避的课题。然而,当前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推广人才匮乏,关键技术攻克不易,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困难,研发团队条块分割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目前存在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生产厂家、营销部门分散割裂、孤军作战的研发格局,削弱了原本严重不足的研发资源的效能,无法形成集约效应。为此,我院联合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纺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验(泉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石狮市三益织造染整有限公司、石狮市面料馆等科研机构及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组建了“纺织服装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拆除不利于共享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的藩蓠,建立领军人才主导、固定和流动人员结合的研发团队,构建有利于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新型运行机制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致力于解决纺织服装材料应用技术的重大问题。

通过工程中心的建设,我们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培训,合理安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咨询和培训,并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设计方案,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从而推动和促进纺织服装行业应用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构建产业成果转化平台,以中心自身的科研成果为主,引进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为辅,推动中心走市场化道路,促进成果产业化,以此推动“校校”、“校企”和“校校企”等多种合作模式的开展,努力使工程中心发展成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重要的研发推广支撑。这对推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撰写科技论文和发表著作。据统计,我2021年教师获批各级各类教育科研项目十项;目前,教师已累计主编或参编《纺织品清洁染整技术》、《针织物染整》、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英语应用文写作项目实训教程》、《中国文化英语畅谈》、《新生入学指南》、《大学英语》、《Photoshop cs 5图像处理项目化教程》、《会计英语》等教材和著作三十余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此外,还确定了校本教材建设立项项目15项。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引进优秀青年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高级职称人才,既扩大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又提升了教师队伍质量。

2.为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重新修订了教师职称评聘方案,教师可通过多渠道获得成绩以提高自己的职称和待遇。

3.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学校组织教师五十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如闽台师资联合培训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班、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下企业顶岗实训等,从而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专业技能比赛等学院的内涵建设,本年度共有人次获奖。                 

5.与企业开展的“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中,组建一支由学校骨干教师、企业优秀技术能手及国内知名纺织服装高校专家、教授组成的优质教学团队,在“二元制”改革试点领导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导师(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行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导师(教师)职责和待遇,学校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二元制”试点班任教;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享受相应的带教津贴。学校每学年聘请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国内纺织服装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到各企业设立的二级学院(班)集中授课,提升教育学习水平。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通过企业人员到校授课、学校教师到企业带实习,校企双方教学人员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形成了服装与服饰设计、染整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纺织技术、电子商务、学前教育十五个专业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337人,其中专任教师261人,校内兼课人员12人,校外兼职教师42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6人,聘请了5名兼职专业带头人,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队伍。

(五)专业建设

我校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跟踪福建省支柱产业、泉州市主导产业、石狮市重点产业与新兴产业需求的变化,立足纺织服装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服务社会。2021年增设了护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学校现开设有31个专业(方向),涵盖了轻工纺织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旅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医药卫生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等11个专业大类。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为教育部骨干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福建省省级精品专业,染整技术专业为福建省省级示范专业、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与发展的全局,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国家、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教高[2010]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建设,努力创新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思路

针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本位、岗位本位的特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盯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坚持立足纺织服装特色,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和全面调整,改造老专业,扶持并强化优势特色专业,针对社会急需增设新专业,着眼整体,区别对待,构建围绕社会需求变化的动态的专业结构体系。

3.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专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并利用已有专业的优势,通过校企结合,形成学院专业特色。

学校总体规划基础上,分年度逐步推进,力争至2025年,招生专业数稳定在40个左右,在校生稳定在8000人左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加大投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在特色专业做大做强的前提下,重点建设护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药学数字媒体技术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新设专业。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整体水平,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4.主要措施

(1)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及时收集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扩大正面清单专业,逐步减少负面清单专业。

(2)构建一支科学合理的结构性师资队伍。更新人才管理观念,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大组织培养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促进人员结构优化。制定落实人才政策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积极依托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实施“一师一企”实践制度和设立合作企业教师工作站。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主线,以青年教师素质提升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使“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在数量上有增长、质量上有提高、结构上有改善、成效上有突破,建成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深化现代学徒制、“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实现企业和专业的对接,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灵活调整教学周期,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按照“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的原则开发课程项目。按以下步骤推动课程项目化,实现岗位与课程的对接:首先,根据专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技能构成,确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标方案;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建立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再次,广泛征询行业建议,结合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师资与资源情况,确定具体课程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核心技能目标;第四,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设计确定课程职业技能训练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协同运作实施;第五,根据人才培养与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项目教学质量的相应考核方法;最后,根据课程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将成果因地制宜地转化推广应用。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信息化手段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满足专业建设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搭建校企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

(6)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规范教材的选用,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保证选用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参编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并根据教学实际,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自编专业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为自编教材的印刷、出版和使用提供相应的保障。

(7)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强化现有重点特色专业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更新已有实训基地的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打造一批专业群示范性实训基地或公共实训基地,一方面,根据新增专业的建设需要,配足、配强相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核心岗位技能实践教学要达到1学生1工位的标准,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8)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每个专业都有2家以上在地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合作企业。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企业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上课堂、教师下企业服务或锻炼、企业人员技能再培训或学历再提升、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9)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现有中外教育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办学的规模和范围。巩固并扩大与法国的合作关系,开拓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知名高校的合作,加强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合作。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创建在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共享机制。

5.保障机制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各二级院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制订本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

(2)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经费投入等。

(3)加快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的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所有青年教师必需到企业轮训半年以上。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合一、校企合一、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建立起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学校定期对各专业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诊断工作,重点考察拟申报的新专业是否符合国家专业设置条件,已有的专业是否符合建设标准。结合专业评估的结果,对于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对于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有限、改革成效不佳的专业,限期整改,直至限招停办。

(六)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学校已建成了纺织品检测实训室、纺织品测配色实训室、印花实验室、染整实验室、大圆机实训室、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VR/AR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装立体裁剪实训室、服装工艺室、服装整烫实训室、服装CAD实训室、虚拟现实编程实验室、VR全景制作实训室、素描画室、三维建模实训室、VR/AR实训基地、航空模拟舱、会计实训室、中西餐服务实训室、琴房、模拟幼儿园等校内实验实训室(基地)69个和13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建在规上企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3个,能够有效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

学校实训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如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和技术升级加快,导致专业调整和专业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给实训室的建设带来挑战;实训室建设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目前实训室地理位置的分散不利于专业群建设和资源整合与共享;校外实践基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2.建设目标

(1)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借鉴服装设计专业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重点建设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大型知名企业,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实现基地与系(部)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使之成为省级专业群示范性实训基地。

以染整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等重点专业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以现有的服装设计与工艺“蔡美月大师工作室”、服装与服饰设计“王渊大师工作室”、纺织染整“吴赞敏教授工作室”、酒店管理“胡海荣大师工作室”为载体,校企深度合作,师生全程参与,建成有亮点的实训基地。

学校实训设备持续投入,力争在2022年建成1个省级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外实训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力争2022年新增6-8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同时,建设以实训基地为依托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重点建设与中纺联检测中心泉州公司合作的纺织材料检测实训室,利用中纺联资源优势,争取建成省内高职院校一流的检测中心。

(3)进一步引进名师名室名企入校园

进一步加强名企与专业的联系,加强名室与实训基地的联系,加强名师与学生的联系,继续引进一批省内外国内外有影响力、技术领先、热心职业教育的名师名室名企入驻校园,向相关专业师生亲授技艺、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制作产品,使工作室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

3.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学院对基地实行校院(二级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组织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结合海西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并对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相关二级院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

(2)制度保障

制定校院(二级院)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管理,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资金保障

进一步争取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生产等方面建设,向重点建设基地倾斜,主动争取国家、省、市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并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发展工作

认真落实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创业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学院党政联席会多次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并制定出台《泉州纺织服装学院关于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学分管理办法》、《泉州纺织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辅导员专项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相挂钩。今年投入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经费近十万元,为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学院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持续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特别是未就业的同学,辅导员一周联系一次,并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特别是针对双困生学院开展了毕业生暖心系列活动,为每一个贫困毕业生发放100元的流量补助金,建立“双困”毕业生专门台帐,开展一对一帮扶,做好精准就业;认真落实就业签约“四不准”要求,做好毕业生就业签约工作;建立毕业生离校后就业跟踪服务办法;开展毕业生离校后就业跟踪服务;走访了泉州九牧王有限公司、泉州鹏泰服设有限公司、利郎(中国)有限公司、福建天首集团、凤竹集团、三益集团等几十家就业合作单位;教育厅对学生毕业后跟踪问卷调查中我院的回收率达到90%;我院年底编制、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将毕业生创新创业情况及有就业意向尚未就业、升学等内容纳入就业质量报告。

我院2021届毕业生486名,截止目前就业人数425人,就业率达87.43%。2021年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帮助应届毕业生突围“毕业季”,成为横在高校面前的难题之一。为此,泉州纺织服装学院积极开展“稳就业·促创业”系列活动,构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云体系”,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毕业学子更好地就业创业。

1.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时刻掌握求职动向

我院对2021届486名毕业生开展了线上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需求状态。将就业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整体布局,不断完善“校院班三级联动、家校互动的全员就业体系,形成各负其责、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辅导员坚持每天联系未就业毕业生,掌握最新的就业状况,舒缓心理压力,并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升学资讯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帮扶。利用校园网,同专业的同学经常可以一起参加各种招聘会,互通有无,相互打气。此外,我院就业指导中心线上生涯咨询指导开通,针对就业迷茫的同学提供远程“一对一”求职指导和生涯规划建议。  

2.,全过程加强指导,精准提供高品质岗位

借助校院两级平台,通过精准分类的信息,建立未就业学生台账,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3.全方位精准帮扶,让未就业学子顺利入职

在学校政策的指引下,我院根据学科特点,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打造“云招聘”就业实习综合服务平台。3月至7月,我院2021年专场网络招聘会举行,学院主动联系企业单位,协助求职学子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上百家企业提供了上千岗位个服装、纺织、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岗位给学生选择。如今,我院正在开展就业“云服务”,优化就业手续办理。开展“网上办”、“邮寄办”,重点关注困难群体毕业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湖北籍毕业生等群体,实施毕业生就业关爱计划。

我院2021届毕业生486名,截止目前就业人数425人,就业率达87.43%。为了将就业、创新创业工作落到实处,我院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的指导。学院开设了公共必修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时为和选修课《创新创业导论》,课时均为36学时,2学分。出台《泉州纺织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甄选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在校生加入,不定期的开展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举办“泉纺杯”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第三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举办六场创新创业讲座;入驻石狮市台湾青年创业基地;院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文化创意大赛等赛事。今年我学校选拔的基础上,评选出200个项目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0年10月线上可以通过公众号上进行预约、咨询,也可以通过学院心理测评软件预约咨询。不定期给学生和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主题的讲座心理健康中心分别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和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开展了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本学年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共接待来访者96人,咨询达493人次。

四、服务地方

纺织服装业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我院立足服务当地企业对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服装设计、染整技术、针织技术与服装、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管理、现代纺织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等16个专业及专业群,同时根据商贸发展的需要,配套开展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每年学生就业供不应求,为当地企业培养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

同时,学院还大力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截止目前已与周边90多家企业建立了“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关系,教师送教入企,为企业员工提升学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学院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开展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学院今年被认定为泉州市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开展非学历培训项目51项,非学历培训时间2030学时,非学历培训到账金额70万元,公益性培训服务200学时,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重大贡献。

五、问题与展望

(一)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急需扩建新的校舍和学生宿舍

2.招生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办学经费来源紧张,从而影响各方面办学投入。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激励机制还不够合理,工资福利水平对人才引进吸引力不够。

(二)展望

1.以政策为助力,促进发展。近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有许多政策,希望借这些利好政策的东风,能改善我院的生源状况招生改善了,各方面的办学投入也会随之跟上,学院将会发展的更好,更好地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2.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发展。今年国家提出高职扩招百万和普职分离的政策,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校将乘这一改革红利,努力拓宽我院的生源渠道,实现多元化办学,努力改善招生状况加快学校的发展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提升内涵。我院积极引进各专业人才,充实我们的教师队伍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修订职称评聘文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岗位比武等,以此带动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结语

今后,我院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使命,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提升高职办学水平,积极推进多方面教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再做贡献。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2021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