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场教学活动

理实融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它由千千万万华夏子孙聪明才智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而发展,历史悠久绵长,内涵博大精深。我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通过系列读书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理论学习中,覆盖了文学思想、教育科学、建筑艺术、传统医学、戏曲舞蹈、饮食文化、百工技艺、民风民俗等方面,培养学生爱祖国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为促进本课程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公共基础部组织和精心布置工作,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由22级全体辅导员带领2022级全体学生分批前往永宁卫城、番仔楼、城煌庙等古建筑参观学习,授课老师苏小雪对这些古建筑做了详细地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魅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体验古建筑的美。

 
 
 

永宁古卫城,是一座具有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有着“滨海千年古镇、东南第一卫城”之称。南宋时,为防御毗舍耶国海寇入侵,朝廷即在此建了永宁水寨,永宁因此得名,寓意永葆安宁。元朝时,由于海寇出入东南沿海,侵扰百姓,在永宁设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永宁卫城,以作泉南屏障。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建筑中“出砖入石”墙,是闽南建筑的一种砌墙方式,将红砖、瓦砾和各种形状的石材交错堆叠,构筑墙体。砖石质地各不相同,石为竖砌,砖为横叠,砌筑到一定高度后,石块与砖互相对调,使其受力状态平衡,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燕尾归脊”的设计意念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回归故里的深刻内涵。

 
 
 

特色建筑番仔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建筑。番仔楼的精美设计融合了闽南民居和南洋西式建筑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仍然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建造技艺并饰以闽南红砖,另一类则采用钢筋混凝土和水泥立面。因此,前一种番仔楼的装饰设计多以传统工艺的石雕、砖雕、彩画、拼砖为主,比较普遍,而后一种的墙面造型则多采用西式的雕饰元素。每一栋沧桑的番仔楼背后都藏着一部背井离乡的海外奋斗史,以及一个华侨家庭的悲欢离合。

 
 
 

永宁城隍庙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建筑,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余为单檐歇山顶。永宁城隍庙建筑艺术结构严整、精美。其书法、联文、木雕、石雕、砖刻均出自明、清高手。门楼两侧的“雷厉”“风行”四个石刻大字,书法遒劲、端庄大气,令人赞叹不已。拜亭两侧的清代石雕狮子栩栩如生,雕工精湛,堪称石雕精品。庙内尚保存道光重修碑记、碑序各一方,对研究清代闽台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校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全面开展等方式,让当代大学生在教学的实践中体验感悟,更好地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撰稿:苏小雪

图片:22级辅导员

初审:蔡静媚、林月琴

终审:陈诺言 陈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