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三个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故事

又到一年毕业季,一批莘莘学子即将迈出校园,走向人生的下一站。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然而,2014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毕业生有727万。

  站在人生的又一十字路口,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未知的将来,有人陷入了迷茫与不安,有人却跳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枷锁。在毕业季来临之际,我们记录三个年轻的身影,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虽然他们来自不同专业,怀揣不同梦想,却有着同一种特质——在青春的路上勇敢尝试,坚信“我的青春,我做主”。

  “帮助他人是我想要的”

  韩秀云是“幸运”的。2012年大学毕业前夕,她不仅被学校推荐在北京当村官,也考上了香港某高校的研究生,同时,收到了30多家企业向她抛出的“橄榄枝”。面对毕业,韩秀云几乎是“零压力”,“当时只要随便选择一条路就好了”。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学社工专业的韩秀云去上海一家民办非盈利的养老机构帮忙一段时间后,毅然放弃了那些被许多人看作是“康庄大道”的选择,留在了那家养老机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觉得我很傻,但是我知道通过社工工作帮助他人才是我想要的。”韩秀云坚定地说道。

  2012年,漳州青年创业大赛举办,韩秀云带着创意项目《苹果社工事务所》回到家乡参赛,一举拿下了创意组桂冠,这让她的社工创业梦更加坚定。次年,厦门市湖里区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园的建设,积极引进“草根”社会组织,韩秀云就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来到厦门走上了自己的社工创业路。

  “我要通过社工事务所,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未来,我想办一所公益性质的养老院,解决更多人的养老难题。”如今,韩秀云25岁,她一手创办的开心社工服务中心已经成立半年多了,中心还有5名大学生,他们一起承担着湖里区的首个家庭综合服务试点社工项目。

  “现在国内的社工事务所就像是几十年前的律师事务所,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作用和意义,也不相信它可以成为一份事业。”韩秀云说,第一步他们需要做好服务,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社工工作。

  上周末,开心社工主动开发的为街道开展社工培训课程的项目正式开课,成为韩秀云探索社会组织市场化的初步尝试,“目前,社工服务主要是靠政府购买,但是,对于社会组织本身来说,靠政府‘输血’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探索社会组织的市场化才是未来的方向。”韩秀云说。

  “突破自己,坚持做自己”

  见到陈富财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创业青年,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水果哥”。

  2013年10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广告专业的陈富财辞去了原本国企的高薪工作,在软件园创业卖起了水果。前不久,这位软件园“水果哥”的故事一经报道便引起了不少关注,有人称赞陈富财的勇气和魄力,也有人对名校大学生卖水果嗤之以鼻。对于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陈富财有着自己的想法:“我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未来被传统的价值观所绑架,青春太宝贵了,我不想浪费。”在这个“80后”小伙子的眼中,工作不分贵贱,重要的是自己如何体现青春的价值。所以,早在大学时期,陈富财就通过各种创业大赛为自己的创业积累经验,而毕业时因为没有合适的契机和方向,他也没有立刻选择自主创业,“创业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规划后,知道自己要什么,再付诸行动。”

  虽然在创业路上,陈富财并非一帆风顺,走过弯路、被骗过租金、吃过闭门羹,但是,他不后悔这半年多的摸爬滚打,“创业以来一直在试错,但是至少我迈出了第一步。”对于自己的创业路,陈富财戏称是“过三关”,第一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突破自己;第二是挣脱外界评价的束缚,坚持做自己;第三则是他现阶段的情况:如何克服创业路上不断出现的现实问题。

  现在,陈富财全心经营着他的猫宁电子商务公司,在软件园外的小区租了一个套间,几十平方米的地方既是办公场所,也是自己的住处,全公司六个员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有实力雄厚的当地农产品供应商找他谈合作,也有一群“忠实”的“粉丝顾客”。对于未来,陈富财信心满满,因为,他越来越能看到未来的方向,而那股逼着他前行的力量一直都在,只是从最初外界非议的压力,变成了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去创造一个奇迹”

  为厦门市总商会设计杂志《商汇》、设计应用软件中国移动“掌上公交”的界面、策划奥迪公司年度客户活动……走在创业的第三个年头,黄鹏程已经将属于创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金点子”带到了许多品牌设计、公关活动中。

  2008年,还是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的黄鹏程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办一本旨在搭建“大学生与企业对话平台”的校园杂志。在经历一番“招兵买马”召集志趣相投的同学、充满激情地制作、到校园周围的商店每家每户去拉赞助后,《创奇》杂志诞生了。作为一本完全由学生自主筹办、自负盈亏的校园杂志,在团队齐心协力经营下,《创奇》发行量达到3000册。

  2010年,黄鹏程毕业,已经有了一定策划和组织能力,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关系以及人脉的他,在到某颇有名气的广告公司工作一年之后,更是对市场营销、品牌塑造、团队协作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果断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一开始,刚起步的“创奇”小团队无论项目大小几乎都接手,一个小小的设计项目都能让他们热血沸腾。如今,创奇公司做出许多的优秀项目在业内得到了认可,吸引了更多的客户。

  “30岁之前,我希望自己能坚持做‘小黄’。”虽然是公司的负责人,但是黄鹏程一直谦虚地看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正如他的微信名“创奇小年青”,带着勤勉的行动和激情的心,黄鹏程正在践行自己所信仰的那句话“如果奇迹没有发生,那就去创造一个!”

  作为成长于厦门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创业者,黄鹏程从学校方面获得了包括老师支持、创业资金扶持等帮助,现在,他也不忘反馈学校,在创奇文化传播公司的项目中经常能看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身影,黄鹏程本人更是曾作为创业大学生的优秀典范,以创业启蒙与职业发展企业家课程讲师的身份回到学校为学弟学妹们做演讲。

  为放飞的梦想打气

  近日,北大法学院硕士毕业卖米粉的报道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北大才子放弃公务员工作,下海开起猪肉连锁店,到现在北京名企IT男辞职卖肉夹馍、海归回国经营炸鸡啤酒,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抛开传统的就业路径,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采访三位青年创业者时,战胜内心的恐惧,饱受外界的争议,却是他们走上创业路要过的第一关。在社会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当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时,又往往被传统的价值观念所绑架。

  如何走出观念与行动相背离的怪圈,让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和社会期待重新成为相吻合的齿轮,并最终顺利地转动起来?这不仅在于青年敢不敢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勇敢地追寻青春的梦想,也在于社会能不能摘掉有色眼镜,尊重每一个职业岗位,给予勇于尝试和探索的年轻人更多认同。